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厂控制室的百叶窗,在地面洒下一道道金线,刘好仃坐在会议桌最靠窗的位置,手里端着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他没有急着说话,只是看着对面几位管理层的脸色——有疑惑、有犹豫、还有几分小心翼翼。
“供应链系统刚跑顺了,你们也看到了。”他放下杯子,声音不大,却稳稳压住了会议室里低气压,“现在不是松口气的时候,是时候往更远的地方看了。”
这话一出,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财务主管老李推了推眼镜:“刘工,咱们这几十年都是扎扎实实做国内市场,突然说要‘国际化’,是不是……有点快?”
“不快。”刘好仃笑了笑,“市场饱和得比玻璃还透明。我们产能上来了,效率提起来了,可客户就那么几个,订单一年比一年难接。这不是我们不想变,是形势逼着我们非变不可。”
生产部的小王皱眉:“可咱也没做过外贸啊,连个会英语的人都找不出几个。”
“那就学。”刘好仃语气坚定,“我年轻时候连电脑都没摸过,现在不也能写脚本了?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愿不愿意去试。”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有人低头翻笔记本,有人偷偷瞄一眼刘工的表情,像是在判断他是认真的,还是又在“吹牛”。
刘好仃没再继续说教,而是从包里抽出几张A3纸,铺在桌上。纸上是一张张图表,标注着近几年国内玻璃行业的增长曲线和出口数据。
“看这个。”他指着一条明显趋缓的折线,“国内市场的增长率已经跌到3%以下了。而东南亚那边呢?”他手指一转,停在另一条上升明显的曲线上,“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这几个国家的需求年均增长超过15%,而且还在加速。”
会议室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半躺的销售经理坐直了身子,采购组长开始认真记笔记。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疑问。”刘好仃放缓了语速,“我也一样。但咱们不能等着别人把市场占完了再来后悔。先迈出第一步,哪怕慢一点,也比原地踏步强。”
他说完后,没人立刻回应。但空气中那种抗拒的气息淡了不少。
几天后的晚上,车间二楼的小培训室亮起了灯。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国际贸易基础·第一讲。
十几张折叠椅摆成两排,椅子上的员工穿着不同岗位的工作服,有的手里还拿着饭盒,显然是刚下班赶过来的。
“来啦?”刘好仃站在门口笑着打招呼,“都坐前排,后排听不清。”
“刘哥,您这是要亲自上课?”小陈一边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