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师傅说完,底下开始有人举手。一个年轻女工站了起来,说自己最近看到墙上贴了句标语:“玻璃如人,透明为本”,她说以前觉得这话说得太虚,现在想想,可能真的是这个理。
“就像咱做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别藏着掖着,大家心里都有数。”
她话音刚落,刘好仃带头鼓掌,其他人也跟着响起来。
晨会结束,人群散去,刘好仃走到公告栏前,看见那句“玻璃如人,透明为本”被用红笔圈了一下,旁边还加了个笑脸。他笑了笑,心想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了。
第二天中午,培训室里坐满了人,桌上摊着刚发下去的文化手册。刘好仃和李娟正在组织第一次全员考核。
“这次考的不是背诵,是理解。”刘好仃拿着试卷,“选择题为主,实在不会的,还可以口试。”
有个老工人皱眉:“我小学都没毕业,这玩意儿咋弄?”
“没关系。”刘好仃笑着递过去一张卷子,“咱们一对一辅导,谁不会问谁,学明白了就行。”
李娟带着几个文化骨干,挨个小组讲解重点词句,像“责任”、“协作”、“创新”,每个词都配上工厂里的真实例子。比如“责任”,就提到王师傅那次帮新人修机台的事;“协作”,就讲赵师傅抢修机器时,其他同事主动顶岗的事。
老工人听了几遍,终于点头:“哦,原来这就是责任。”
考试开始了,刘好仃坐在角落观察。有人低头猛写,有人咬着笔杆皱眉,还有几个边写边笑。
轮到那位之前最抵触的老工人,他被安排到最后一个口试。李娟问他:“企业使命是什么?”
他想了想,慢慢答:“让每一块玻璃都发光。”
李娟一愣,翻了翻标准答案,发现这确实是手册里的一句话,只不过没人提前告诉他答案。
她抬头看向刘好仃,他也笑了。
“记入档案。”他说,“这位同志,理解得很到位。”
表彰大会定在周五下午,地点还是食堂。
刘好仃亲自审了所有推荐材料,挑出十几个典型事例。有些人平时不声不响,但做的事却特别符合企业文化。
有一个质检员,连续三个月主动带新人,还整理了一套快速检测方法,全组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名单公布那天,大家都挺惊讶,因为这个人几乎没怎么说过话。
表彰当天,刘好仃特意让他第一个上台。
质检员接过证书,脸有些红,声音也不大:“我其实不懂太多大道理,但我就是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