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看到什么。”
小林差点把水呛到:“我?做执行?刘哥,你确定不是在整我?”
“你不是说‘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吗?”刘好仃笑着反问,“那就从执行开始,看看你那些点子,能不能落地。”
阿芳倒是没反对,只是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若有所思。
“这不是让你俩互换身份,是让你们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刘好仃语气温和,“你们都是玻璃,只是折射的光不一样。我想看看,你们能不能照出彼此的影子。”
小林愣了一下,忽然笑了:“这话说得……有点诗意。”
“我不是诗人,是调音师。”刘好仃耸耸肩,“你们每个人都是音符,我要做的,是让你们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阿芳轻轻合上笔记本,点了点头:“我愿意试试。”
小林也收起了嬉笑的表情:“那……我试试看,别怪我做不好。”
“你做不好没关系,关键是做过了。”刘好仃笑着说,“下周开始,你们各自负责对方熟悉的模块,我会提供支持。”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开始着手制定团队活动计划。他翻着之前的问卷,发现大家对活动形式的偏好差异挺大。有人喜欢户外挑战,有人更倾向轻松聚餐,还有人写了个“随便”。
他叹了口气,心想,这哪是团队,简直是个小型联合国。
“不能一刀切。”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得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混合型的活动结构:前半段是团队协作挑战,后半段是自由交流时间。这样既能激发互动,又不会让谁觉得“被迫社交”。
他把草案发给阿芳和小林,请他们帮忙优化细节。
“刘哥,这个活动名字你得改一下。”小林在群里发了个语音,“‘团队融合活动’听着太正式了,没人想参加。”
“那你觉得叫什么?”刘好仃回了个问号。
“破界·共融。”小林秒回,“听起来像一块玻璃撞上了另一块,结果却折射出了光。”
阿芳也发了个语音:“我同意,这个名字有画面感。”
刘好仃看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他把“破界·共融”几个字写在了草案封面上,然后在旁边画了两个相交的圆。
“玻璃要拼成墙,不是靠胶水,而是靠光。”他又写了一遍。
傍晚,刘好仃坐在会议室里,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远处玻璃厂的灯光像星星一样亮着。他手边堆着几份草案,还有小林昨晚发来的几个PP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