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走出去的路不好走。”小张翻了翻手里的调研资料,“我在查的时候发现,中国品牌在国际主流平台上的传播,其实存在三重壁垒。”
“哪三重?”刘好仃问。
“第一是政策限制。”小张一边翻页一边说,“像TikTok在欧美市场,一直受到政策层面的限制,内容审核也比其他国家严格。第二是语言障碍,我们发中文内容,国外用户根本看不懂,翻译又容易失去原意。第三是文化隔阂,很多品牌内容在我们看来没问题,但在国外用户眼里就显得生硬、不自然。”
刘好仃听完,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政策、语言、文化。
“这三重壁垒,确实不是小事。”他说,“但我们也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
“那怎么办?”阿芳问。
“先试点。”刘好仃语气坚定,“我们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得先找一个容易突破的点,试试看。”
“比如?”小张好奇。
“比如东南亚。”刘好仃说,“那边政策相对友好,语言障碍也没那么大,文化上也有一定相似性。咱们先从那里入手,试试本地化传播。”
“本地化传播?”阿芳若有所思。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把我们的内容翻译过去就完事了,得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用户喜好来调整内容,让内容真正能和他们产生共鸣。”
“就像种树,得先选对土壤。”小张接了一句。
“没错。”刘好仃笑了,“你这话说得,像鸡汤。”
“鸡汤也是营养。”小张模仿他上一章的话。
阿芳也忍不住笑了:“你们这是在互相喂鸡汤啊。”
会议室的气氛轻松了些,但讨论的内容却越来越深入。
“还有一个问题。”小张翻着资料,“我发现很多国际品牌,他们在做传播的时候,不只是靠官方账号,还会找本地的KOL合作。”
“KOL?”刘好仃皱眉。
“就是意见领袖,像网红、博主、达人这些。”小张解释,“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品牌做推广,效果比官方账号直接发内容要好很多。”
“这个我们能做吗?”阿芳问。
“能做,但得找对人。”小张说,“我查了几个案例,发现他们选的KOL,都是跟品牌调性契合的,内容也不是硬广,而是自然植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也就是说,不是谁都能合作。”刘好仃总结,“得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