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谏的奏疏。
哪怕致仕,也还保留了直达天听的资格。
相对而言,中规中矩,几乎就是宰辅大相公常规性致仕赏赐的东西。
“老臣,拜谢陛下。”富弼一拜,缓缓起身。
赵祯点头,挥了挥手。
“退朝——”
内官尖锐唱声传遍大殿,百官陆续退去。
以往,朝堂上最为繁忙的议题无疑就是立储之事。
这一议题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足足让百官都为之疲倦不堪。
好在,自从江昭提出了秘密立储法,六位宗室入京,接受观察考验,算是解决了立储的问题。
长久的疲倦,使得文武百官解决立储一事后的首要需求是适当修养,而非政斗。
也因此,朝堂上倒是罕见的平静不少。
近些日子,除了宰辅大相公更替一事,相对而言也算平稳,没有党争事宜。
百官散去,内官主动上前喊住了大相公富弼。
江昭见此,也不觉奇怪。
作为百官之首,欲致仕还乡,除了三辞三让,君臣二人肯定也会长久商谈。
至于,谈些什么?
宰辅大相公致仕,表面上涉及的是一个官位的变动,实则涉及的是一波官位的变动。
百官之首的官位空了出来,肯定得有内阁大学士去填,由此又空出来一把内阁椅子,涉及一位二品大员入阁的事情。
二品擢升入阁,往下的一堆人又可以动一动。
君相商谈,可能是谈谁人适合成为下一任百官之首,可能谈及哪一位臣子忠正,可选入内阁,无外乎如此。
当然,说的内容,有的君王会听之任之,有的君王会反着干。
“昭儿,走吧。”
一道沉稳的声音传来。
“过府一叙,小酌两杯。”
江昭举目望去。
老师韩章一袭紫袍玉带,负手而立,眉宇间尽是威严与自信。
王尧臣、张方平两位韩系中流砥柱并列而行,往后还有好几位韩系老人,皆是紫袍披身,一一相随,神色肃穆。
其中一位白须老者,名为吴中复,却是承接了江志的右副都御史官位的人。
还有一位名为孙抃的官员,前不久方才以封疆大吏之身入京,拜户部左侍郎。
王尧臣是礼部尚书,张方平是吏部右侍郎,孙抃是户部左侍郎,吏、礼、户三部已齐。
甚至还有清流御史,掌管谏院。
这样的配置,已经有了点百官之首的雏形。
底下人太争气,韩章肯定也得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