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颍川开始,历经洛阳、河内等地,一路厮杀,直抵并州,而今又长驱直入河北。
如此短的时间内,他们纵横中原,转战河北,所到之处,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李渊明白,要让士兵们舍生忘死地战斗,仅依靠空洞的说教和严厉的军纪远远不够。
因此,每当攻克一座城池,他都会慷慨地允许攻城的士卒肆意劫掠城中的富户;而当夺取一座关隘时,李渊则会毫不吝啬地重赏全体士卒,并大力提拔那些立下战功的士卒,全然不顾其出身贵贱。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设立了以斩获敌人首级数量来评定军功的制度,无论是普通小兵还是高级将领,只要能多杀敌立功,便能得到相应的晋升机会。
不仅如此,李渊如今更是抛出了极为诱人的赏赐条件:凡是加入战兵者,战后可获赏百亩肥沃土地;若是成为亲兵,则能够获得多达五百亩的良田。
这些实实在在的奖赏,绝非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可以真真切切拿到手的利益。
正因如此,李渊的部下们才会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奋勇杀敌,将生死抛之脑后。
这便造就了一种情感纽带: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死效之。
此种情绪,在亲兵群体之中尤为明显。
毫无疑问,这支军队乃是李渊最为忠诚不二的力量所在。
只因他们个人的荣辱兴衰、荣华富贵,统统都与李渊紧密相连。
不仅是亲兵,战兵和辅兵也如此。
今日这场激战当中,辅兵与战兵们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积极性,其程度令李渊始料未及。
尤其是在战斗刚刚打响之际,一名辅兵毫不畏惧地挺起手中长枪,如离弦之箭般直直冲入汉军阵营之中。
那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后方的众多辅兵。
如此这般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在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里能够释放出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击鼓助威的鼓手所能带来的效果。
倘若这名勇士尚且存活于世!
那么李渊绝对不会吝啬,定会毫不犹豫地当着全军将士的面重重赏赐于他,以此来树立一个千金买马骨的光辉典范。
毕竟,通过奖赏激励士气向来都是李渊的看家本领。
此时此刻,李渊稳稳站立在高高的山坡之上,俯瞰着下方杀声震天、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
实际上,这场鏖战的胜负结局早已清晰可见,李渊完全有足够的把握下达命令,接纳汉军的投降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