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董卓不禁心痒难耐,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心中连连哀叹不已。
至于此次不发一矢便匆忙撤离河东,董卓倒并不是特别担心会因此遭到朝廷的怪罪。
毕竟,现在的朝廷自顾不暇,正忙着与李渊这个贼寇议和呢,双方讨论的焦点正是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归属问题。
在这种局势下,朝廷哪里还有精力去追究他擅自放弃河东的责任呢?
朝廷如今正面临着双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为了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朝廷高层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权宜之计,试图先稳住李渊一方。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割让富饶的河东郡给李渊,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其从残破不堪的河内郡撤军。
经过一番周折,朝廷终于成功地与李渊达成了这项协议。
不久之后,李渊驻守在河内的七万大军开始有序撤离,而朝廷也如愿以偿地收复了河内这块曾经失去的土地。
然而,对于这场交易的得失利弊,众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董卓眼中,用富庶繁华的河东郡去换取那历经战火摧残、满目疮痍的河内郡,简直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即便是傻瓜恐怕也能够一眼看穿。
他不禁暗自叹息,感慨朝廷中的那些王公大臣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全然不顾及这样做是否会助长李贼的势力,使其愈发强大难以控制。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之前,大汉就已经派遣使者前往李渊处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磋商与谈判。
双方代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经过整整两个月时间的激烈交锋和反复讨价还价,才最终敲定了这笔割地换城的交易。
虽然表面上并未明确提及“割让”二字,但实质上却是默认了河东郡将落入李渊之手,朝廷不会派出一兵一卒前去争夺。
不仅如此,大汉方面还答应给予李渊一系列优厚的条件,包括提供五十万石粮食以及此后每月至少十万石粮食,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同时,要打通两地之间的商贸通道,允许各地商人自由往来于并州进行贸易活动,而朝廷不得加以阻挠。
就这样,五十万石的巨额粮食以及每月保底十万石的稳定粮食供应成为了这次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月,李渊需要支出一亿钱用于购置这些粮食!
然而,对于财大气粗的李渊而言,这无疑是一桩极为划算、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生意。
要知道,李渊从来就不曾为钱财发愁过,他真正稀缺且急需的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