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李渊竟不声不响地在不知不觉间养起了规模达数十万之众的兵马!
他手下的士卒几乎人人都能上阵杀敌,可谓是全员皆兵。
这般强大且数量惊人的军力,再加上过去这整整一年里李渊四处征战所创下的累累战功,着实令人胆寒。
以至于满朝的王公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胆敢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能够在短期内将这李贼一举剿灭。
况且当下的大汉王朝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兵力匮乏,就连粮草供应也严重短缺。
若想彻底剿灭那盘踞于并州一带的黄巾贼寇,起码需要集结超过二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方可一战。
然而以大汉目前的国力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
因此权衡利弊之后,朝廷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暂时退让一步,采取权宜之计。
相比起势力如日中天的李渊,去解决那些关中叛军反倒显得相对轻松一些。
毕竟据前方战报所知,仅靠皇甫嵩所率领的区区四万兵马,便能成功抵挡住关中地区多达七八万的叛军进攻了。
而那些叛军其实完全依赖于烧杀抢掠来维持生存。
只需再咬牙坚持一年时间,这些叛军必然会因粮草短缺和内部矛盾而不攻自破。
这便是由袁隗主导,众多大臣们经过反复商议所达成的一致结论。
要知道,凉州本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又怎能供养得起整整十万大军呢?
然而,令袁隗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叛乱远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其背后隐藏的诸多缘由,都需从凉州叛军的具体构成成分来深入剖析。
原来,他们虽打着羌乱的旗号兴风作浪,但实际上其内部成员却是错综复杂、五花八门。
这里面不但有源自凉州以及关中地区的豪强地主、地方官吏之类手握实权的人物,甚至还得到了关中一部分世家大族在暗地里提供的支持与援助。
正因如此,这支叛军才得以暂且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
而这一切变故的源头,则要追溯到皇帝从长安动身返回洛阳之后。
自从皇帝踏上归程回到洛阳城,以袁隗为首的关东籍贯的大臣们便逐渐显露出排外之意,对关中本地的世家子弟展开了一系列的打压和排挤行动。
数月之前,刘宏曾大力提拔了一批关中子弟进入朝堂为官。
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批关中子弟竟遭到了关东出身官员们的联手排挤。
他们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将这些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