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阁老回答道:“先皇在时,命户部优先边军粮饷,一年前京营半数发放,半年前暂且停了。”
永宁帝眉头紧皱,登基前国朝鼎盛,朝堂没有任何问题,登基之后各种症结都爆发出来。
“此事一并交由内阁商议。”
“遵旨!”
……
这日。
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圆公公领着麾下前呼后拥来到慈宁宫,刚到门外就眉头微皱,原本中年太监换成两个年轻太监。
看面相有些熟悉,一时想不起名字。
陛下吩咐圆公公洒扫慈宁宫,趁着安排差事的机会,拉拢了几个坤宁宫旧人做暗桩。
譬如宫门口站岗通禀的太监,看似不起眼,却能知晓哪些人拜见过太后。又或者整理衣衫的宫女、开路引路的清道太监,可以知晓太后穿衣、行程。
掌握太后衣食住行,其中好处自不必多说。
圆公公还未上前问话,门口两个太监躬身上前:“小喻子、小孟子拜见圆公公。”
“原来是你俩。”
圆公公恍然,几年前在贡品司查贪见过他俩,后来拜入小安子麾下做干儿。
“劳烦通禀一声,咱家来传陛下口谕。”
“圆公公稍等。”
小喻子先与干爹说过,再向太后通禀,回来领着圆公公一行人走进慈宁宫。
圆公公走路轻盈无声,袖袍衣角似冻结般安稳,唯有双目不着痕迹的左右瞥,仔细观察当差的太监。
果然不出预料,先前布置的暗桩全都不见,换上不知从哪里拉拢、调换来的太监。
坤宁宫旧人剩下不到三成,大多做的都是洒扫修剪之类的杂役差事。
“宫中传言小安子在冷宫得了楚公公教导、传承,看来所言非虚,否则哪来这么多人手!”
圆公公目光微凝,时隔多年,再次将安公公平等以视。
咱们可是一屋同寝、一锅吃饭的亲兄弟!
来到正殿门外。
圆公公收敛心神,恭恭敬敬三叩九拜:“奴婢拜见太后……”
“平身。”
周太后惯会慈眉善目待人,唤圆公公进来问话:“陛下有何旨意?”
圆公公躬身进屋,只扫了一眼就摸清状况,李平安与荣公公侍奉太后左右,几个老嬷嬷只能在边边角角侍候。
宫中素有“一尺一品”的潜规则,看太后跟前站位,圆公公顿时知晓安公公已经将坤宁宫旧人收拾干净。
留下几个老嬷嬷,大抵是维持太后念旧、宽厚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