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黑,汤池山的战事顺利无比。
征南大军经过一日激战,已经将战线推到了阿资叛军身前,距离真正营地也不过二里!
茫茫多的火油开始向山上运送,
与之一同前去的,还有诸多轮换的南征大军精锐。
等到天色彻底漆黑,南征大军就会采取火攻。
进一步逼近叛军营寨,从而完成削弱敌方士气,再逐个击破或者招降的任务。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叛军就在那里,但军中两位将领的心思却不在那。
颍国公傅友德下午之时就将自己关在了军帐中,
仔细钻研“三三制”在山林作战中的应用。
陆云逸亦是如此,
他此刻一脸凝重的坐在桌案后,
身旁是烛火轻摇,将他的身形照得忽明忽暗,影子不停飘忽。
方桌上,摆放着早已凉掉的饭食。
下午时的进攻陆云逸没有参与,
而是一直待在这里,想着颍国公给他留下的问题。
若是从军需要读书识字,需要门槛,这天下会乱成什么样?
在他身前,已经写写画画了不知多少张纸,
被攒成一团的纸张丢在地上,混乱无序。
陆云逸的脑子同样如此,他想明白了一些事。
读书识字、通读道理,
在大明是一件稀罕到不能再稀罕的事,
若是他在军中推行此事,并且以此作为大明精锐的标准,
首先要面对的,是那些本就对武人心生厌恶的读书人,
再就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军卒或者将领。
如今,文武之争愈发明显,
他可能会作为第一个双方都厌烦,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人。
若是读书识字真成了从军的门槛,
大明军卒百万,大字不识一个之人可能占据九成九,
到了那时。
他就算是不想死,也有人帮他体面。
陆云逸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没来由地感受到一丝凉意。
他缩了缩脖子,手掌不停摸索,抚平身上的鸡皮疙瘩。
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思绪,
如果读书识字成了大明军队的门槛。
军卒于百姓之间,首当其冲的便是割裂。
就如科举,一旦中了童生,就再也不是民了。
如今大明军卒得到天下百姓支持的原因也很简单,
军就是民,民也是军。
想明白了这一点,陆云逸眼底藏着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