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衙门商行,以安民生,富国强兵。
市易司直属朝廷,
设司正一人,正二品;副司正二人,正三品。
凡天下商贾之事,皆归其管辖。”
此旨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
朝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猛地抬起头,看向上首,眼中带着不可思议与震惊。
尤其是前方六部尚书以及一众都督,满脸茫然,
发生了什么?
一个如六部一般的新兴衙门?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
陛下怎么不与他们商量?
一众旁听的翰林学士更是满脸骇然,
这等政令,居然没有经过翰林院研判,
就这么匆匆下旨,发生了什么?
奉天殿之上有了一瞬间的哗然,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
刑部尚书杨靖率先出列,大声反驳道:
“陛下,自古以来,商贾之事皆由民间自行经营,朝廷从未直接插手。
如今设立市易司,恐有违祖宗之法,
且商贾之事繁琐复杂,
朝廷若强行介入,恐生诸多弊端,还望陛下三思!”
礼部尚书李原名也紧随其后:
“陛下,商贾之道,贵在自由流通。
若由市易司统一管辖,必会限制商贾之自由,阻碍贸易之发展,
长此以往,国库虽得一时之利,
但民间经济必将受损,实非长久之计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詹徽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索。
他身为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深知朝廷钱财紧张,
若市易司能运作得当,或许真能为朝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但他也明白,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朝堂动荡,
思虑再三,詹徽没有出列,工部秦奎也没有出列。
兵部尚书沈溍犹豫了许久,一改往日老好人形象,
上前一步,面露严肃:
“陛下,兵部下属工坊皆涉及军中机密,
兵部衙门勉力维持已经殊为不易,
若再多一个市易司,恐生泄密之危,还请陛下三思。”
翰林学士刘三吾紧接着出列:
“陛下,市易司之事翰林院并不知晓,其中利害尚有待商榷,
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多方商议。”
一众翰林学士齐齐躬身一拜:“
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