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猪等家畜为主,养殖方式以散养和圈养相结合,肉质鲜美。温家庄乡的自然风光原始而美丽,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骑马、徒步等活动。
尹灵芝镇
尹灵芝镇是为纪念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而设立的乡镇。这里承载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尹灵芝烈士陵园就坐落于此。陵园庄严肃穆,安葬着尹灵芝烈士以及其他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瞻仰烈士,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尹灵芝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旅游业则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寿阳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代,这里就属于冀州,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期,此地为晋国属地,晋平公十六年(前556年),将“昭徐祁”作为食邑封给大夫祁奚,为祁邑。晋顷公六年(前514年),晋国将祁邑分置为7邑,马首(寿阳县南)属其一。战国时期,晋出公二十三年(前403年),晋国被分为赵、韩、魏三国,马首归赵国。
秦推行郡县制,马首为县,属太原郡。西汉时,马首并入榆次,属太原郡,这种建制延续至东汉、三国时期。西晋太康年间,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县废。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徙其民于大陵城南(今文水县境)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北魏孝昌末,朔州一度寄治于寿阳。
隋开皇十年(590年),于受阳故城置受阳县,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受阳县属受州。武德六年(623年),受州州治移于受阳。贞观八年(634年),受州废,受阳归并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受阳县为寿阳县,因居寿水(今白马河)之阳而得名,此名沿用至今。开元十一年(723年),寿阳县属太原府。宋代,寿阳隶河东路太原府。金兴定二年(1218年),寿阳一度属平定州,后隶太原府。元代,寿阳原属太原路(后为冀宁路)管辖。
明至清初,寿阳均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平定州,直至清末。民国三年(1914年),寿阳属冀宁道,后直属于山西省。1927年,直属于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寿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称路北县政府),因将榆次县北境划入,又叫寿榆县。1943年,石太铁路以北建立寿东县(后称孟寿县)。在路北地区有寿西和寿东两个县政府,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领导。1945年后,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