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处于东经111°44′10″ - 112°10′14″、北纬36°50′01″ - 37°11′04″之间,总面积743.7平方千米 。它东与平遥县为邻,东南与沁源县相依,西南和灵石县接壤,西北同孝义市相连,北与汾阳市相接。作为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介休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市常住人口约43.12万人,下辖5个街道、7个镇、2个乡 ,市政府驻北关街道西大街139号。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介休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五帝至夏商时期,介休属冀州;西周初,先属并州后归晋国。春秋时期,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今介休城东),晋文公、襄公时随地成为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将境内祁氏之田分为7县,介休境内始置邬县,县治在今东湖龙乡邬城店村一带。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邬县归属魏国,境西部设平周邑。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汉时,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时期界休改为界美,东汉又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西晋时,界休改称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然而,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被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陷入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直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才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
北魏时期,介休的行政区划也有诸多变动。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和介休县治被六镇起义军攻破,介休县治侨置平阳郡界;永安年间(528 - 529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东魏天平年间(534 - 537年),孝静帝派朔州军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只领军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550年之后),邬县废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仍属介休郡。
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