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合约签订后,大明使团又在伦敦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段时日里,大明使团并未闲居驿馆,而是受英方盛情邀请,遍访伦敦各处,既为增广见闻,亦为考察技艺与制度。
英格兰人似乎对这群东方来客抱有无限好奇,从女王到市井小民,无不热情相待。
张四维每日行程排得极满,或受邀赴宴,或参观工坊,或与学者对谈。
他见识了伦敦塔里珍藏的珠宝,走访了皇家学会初具雏形的学术圈子,甚至观摩了莎士比亚剧团排演的新剧——尽管他对那些夸张的表演方式颇感诧异,但仍礼貌地称赞其“词藻华丽,发人深省”……
他的儿子张丁征则更热衷于社交。
他本就生得俊朗,又精通西语,很快在伦敦贵族圈中混得风生水起。
某位伯爵夫人甚至公开称赞他是“东方来的阿多尼斯”,引得不少贵族小姐对他暗送秋天的菠菜……
当然,这些风流韵事大多止于调笑,但传闻中,他与某位已婚子爵夫人的私会,却成了伦敦沙龙里最隐秘的谈资……
使团中随行的数百名大明水师官兵,他们被安排参观**格林尼治海事学院**,与英格兰未来的海军将领们同吃同住,交流航海技艺。
英格兰学员带他们登上训练舰,演示如何操纵帆索、测算航速,大明水兵则展示了中式罗盘和郑和海图的复制品,引得英方啧啧称奇。
在这一个多月的交往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某位年轻的大明通译官,因协助文书工作,与一位负责接待的英格兰贵族小姐渐生情愫。
两人常在泰晤士河畔漫步,一个用生硬的英语吟诵诗经,一个以走调的官话背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尽管彼此的语言都磕磕绊绊,但眼神中的炽热却无需翻译……
在大明使团准备离开伦敦的时候,贵族小姐偷偷塞给他一枚镶嵌珍珠的银戒指,低声道:“若你再来伦敦……”
通译官沉默良久,最终只留下一句:“海天辽阔,终有再会时。”
这个贵族小姐在东方情郎离开后,生下了一个带有明确东方特色的孩子。
而后,因为相思,成为了一个戏剧家,写下了可以媲美莎士比亚的戏剧……《潮汐堡的守望》,《镜中回廊》,以及《丝绸信使》这一系列影响英格兰数代人的戏剧……
威尼斯镜子、会说话的鹦鹉,破碎的信件以及来自东方的折扇,成为了东西方最早交流的产物……
当然,他的带有东方血脉的儿子,在三十年后,踏上了前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