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厂的午后总是带着点慵懒,阳光穿过高高的玻璃顶棚,在水泥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刘好仃坐在会议室里,手里转着一支圆珠笔,面前是一张写满数据的白板。
“上回咱们的评估周期太长了。”他开口,语气轻松,“客户还没反馈完,我们这边都快忘了问的是哪批货。”
阿梅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抬头说:“问题其实不在于客户,而是我们的流程太慢了。打个电话、填个表、再整理一遍,一来二去半个月就过去了。”
小周点头附和:“而且有些客户压根儿不愿意配合调查,你说一句‘满意度测评’,人家立马挂电话。”
“那咱们就得换个方式。”刘好仃笑了笑,“别让人觉得是在考试,得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又不打扰。”
“可怎么做到呢?”有人低声嘀咕。
刘好仃把笔放下,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大字:快、准、灵。
“第一,我们要快——评估周期不能拖,必须压缩到一周内完成。第二,要准——数据不能乱,得真实反映客户状态。第三,要灵——方法灵活,让客户愿意配合。”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开始热闹起来。
“线上小程序怎么样?”阿梅提议,“客户扫码就能填,还能设置提醒。”
“对,还可以搞个积分系统。”小周接话,“比如填写一次给个小礼品,或者下次下单时抵扣几块钱。”
“这个主意不错。”刘好仃点头,“但也不能全靠奖励,得让客户觉得这事儿对他们有帮助。”
“我们可以加个‘建议箱’功能。”另一个员工说,“客户提了什么想法,我们后续能反馈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意见被认真对待。”
“嗯,这样他们才会有参与感。”刘好仃在白板上记下,“另外,抽样调查也要调整频率,以前是按月,现在改成每周随机抽查一批重点客户,确保数据更新及时。”
“可是……”有个年轻员工犹豫了一下,“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数据准确性?毕竟抽样多了,样本少了,结果会不会偏差?”
这个问题一出,会议室里的声音低了下来。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笑了:“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数据准确确实不能牺牲,所以我们要做两件事。”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个图表。
“第一,建立一个数据库,把所有客户的反馈分类归档,长期追踪他们的变化趋势。第二,设定一个动态权重机制,根据客户订单量、合作时间等因素,调整他们在整体评分中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