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47′-38°05′,东经113°19′-113°43′之间 。东面、南面与平定县相连,西面与寿阳县毗邻,北面与盂县交界,并且环抱阳泉市城区、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沿海经济带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全区总面积512.93平方千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朴实的人民,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阳泉市郊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这里置上艾县,郊区境域为上艾县地,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行政归属篇章。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其归属也不断变迁。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上艾县被废,孝昌年间(525 - 527年)又复建并改名石艾县,郊区境域随之属石艾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原仇县设置,此时郊区境域分属石艾县、原仇县两县地;大业二年(606年),原仇县更名盂县,境域又变为石艾县、盂县两县地。唐代武德八年(625年),石艾县、盂县同属受州;贞观八年(634年),受州被废,两县改属并州;天宝元年(742年),石艾县更名广阳县,郊区境域为广阳县、盂县两县地,五代时期归属依旧。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平定军建立,四年后广阳县改名平定县,郊区境域属平定县、盂县两县地。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军改为平定州;兴定年间(1217 - 1222年),盂县升为盂州,境域属平定州、盂州两州地。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县并入平定州,归属未变。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盂州改为县,郊区境域为平定州、盂县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盂县成为其属县,境域属平定州。
到了民国时期,阳泉郊区的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平定州改为平定县。民国26年(1937年)11月,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成立,12月,平(定)西县、平(定)东县抗日政府成立;次年,盂县抗日政府成立。此时,本区以正太铁路为界,分成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的东村、西南舁、牵牛镇一带属盂县,其余属平定(路北)县,两县同属晋察冀边区;路南,小河、泊里一带属平(定)东县,其余属平(定)西县,两县同属晋冀豫边区。民国30年,盂县东南部的牵牛镇、东村等92个行政村划归平定(路北)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