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32年(1943年)1月,寿东县抗日政府成立,7月改称盂寿县,原属晋察冀边区的辛兴、旧街乡正太铁路以北地区及燕龛乡属寿东县(盂寿县);民国34年(1945年),盂寿县撤销,上述地区复归平定(路北)县。民国35年(1946年),平(定)东县、平(定)西县合并为平定(路南)县。民国36年(1947年)5月,阳泉设市,7月置二区;民国37年(1948年),改设二、三、四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改设二、三、四、五、六区,9月,阳泉市改称阳泉工矿区。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郊区的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调整。1950年,改设二、三区公所;1953年,复置二区;1956年,二区改称荫营区;1957年,荫营区、站上区合并为阳泉市郊区;1958年,平定县、阳泉市郊区合并,仍称阳泉市郊区;1961年,撤销阳泉市郊区,设市直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荫营区;1969年,荫营区改称阳泉市郊区,此后基本稳定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阳泉郊区这片土地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如清代着名地理学家张穆,便是大阳泉村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地理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张穆着有《蒙古游牧记》等重要着作,对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详细记载,为后人了解蒙古地区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 。
二、乡镇简介
荫营镇
荫营镇是阳泉市郊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郊区中部。全镇总面积约62.8平方千米,人口众多,约5.6万人。这里交通便利,207国道贯穿其中,阳盂公路、荫林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使得荫营镇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荫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玉泉山关王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之一,庙宇建筑风格独特,为典型的宋代纯木结构建筑群体,分内外两院,以正殿为主体,由献殿、过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戏台、山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荫营镇的经济发展较为多元化,工业方面,耐火材料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享有“中国荫营耐火城”的美誉。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凭借优质的铝矾土资源和祖辈相传的冶炼技艺,开创了耐火产业发展先河,进入80年代后期达到鼎盛,虽历经产业转型升级,但至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