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上了任,也不失言,隔上十来日,定要回村一趟。
回来得勤快不说,连马车都懒得坐,硬是凭着两条腿跑。
凭他如今气息功底,身法一展开,连风都撵不过他。
只需小半日脚程,就能钻进自家门楼,比起搭马车来,能快出一大截儿。
来回时辰省了不少,自然就能多在家陪上半日。
这半日光景,对他来说,比县里那把交椅还金贵。
爹娘健在,兄妹和气,媳妇肚里揣着一个,院里还晃着一个。
清晨鸡叫得热闹,傍晚炉火冒烟,一家子在眼前转来转去,说不出的踏实。
真要在这好光景里挑点毛病,怕也就是他那大儿子。
姜锋年岁渐长,性子却越发温温吞吞。
不像他爹小时候那般,一根棍子能挑翻鸡窝,一口气翻三道墙,钻狗洞不带擦泥的,满村风响,人还没影儿。
如今这小子倒好,一早窝在娘身旁听大伯讲书,一本正经得跟个夫子似的。
听完书回屋,也不练棍,也不跑山。
只抱着他娘看的那几本医书,字还不识几个,愣是能盯着图看半天。
姜亮瞧着,心里便不免打起鼓来。
当年给这小子取名“锋”,图的就是他日后能刀锋破阵、领头冲杀。
谁知眼下这孩子倒也长得结实,腿脚也快,就是性子一天天往书房里栽。
这“锋”字,起得怕是起歪了。
可这股子郁气,他也不敢在爹面前露出来。
老头子一向信那“顺天应命”的路子,嘴一张就是“性命有数,何须强求”。
说得姜亮一肚子想说的,都给堵回肚子里去,只得自己偷偷摸摸想法子。
今儿哄一句:“儿啊,练功能长高,长得比爹还高”;
明儿又编句:“拳法练得好,一拳能打出糖来。”
说得口干舌燥,蹲下比划、站起演示,连裤腿都蹭脏了,儿子却只“哦”了一声。
转头就又抱起那本厚得跟砖头似的《本草图解》,乐滋滋地翻着药草图,一步三晃地去了堂前。
还没进门,就开始念叨:
“娘,我昨天看到一种叫‘土伏苓’的东西,跟萝卜长得差不多……”
姜亮在后头看得脑门发胀,心里直叹。
这哪是“锋”啊,分明是根字带“土”,命里怕是长歪在药田里了。
日子便这么水潺潺地往下流,没声没响,却日日有进。
李文雅肚子一天天鼓起来,原先那桩功与炼心,自是收了几分劲头